admin@admin.com

Shenzhen yiroka doorbell manufacturer

 
主页 >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常见问题

  • 美国肝病研究学会年会发布多项病毒性肝炎最新

     
     
    美国肝病研究学会年会发布多项病毒性肝炎最新研究数据  
     

    病毒性肝炎是全球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到2030年要实现新发病毒性肝炎感染率降低90%,相关死亡率下降65%,并使90%感染者得到诊断,使90%符合条件的患者得到治疗。目前,我国约有8600万的乙肝病毒感染者,占全球总数的近三分之一,同时约有1000万人感染丙肝病毒,病毒性肝炎防治面临巨大挑战。

    在日前美国波士顿举行的第70届美国肝病研究学会年会(AASLD)上,多项有关乙肝治疗、丙肝治疗的最新研究数据发布。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全球肝细胞癌(HCC)发病的主要因素。研究者针对两项韦立得的三期研究开展了长期分析,旨在评估HBV治疗对HCC发病的影响。1632名HBV患者被随机分入两组,每天接受一次韦立得(丙酚替诺福韦,TAF)或TDF(替诺福韦酯)治疗。经过3年或者5年的随访,在21例患者中观察到HCC,TAF组为1.0%,TDF组为1.9%,中位发病时间为104周,韦立得能够降低HBV患者发生HCC的风险。后续研究将继续,以进一步明确长期治疗对降低HCC风险的影响。

    韩国首尔蔚山大学医学院峨山医疗中心肝脏中心消化内科教授、首席研究作者Young-Suk Lim博士说:“乙肝病毒慢性感染会增加发生严重肝损伤且威胁生命的风险,肝细胞癌是成年人最常见的肝癌类型。分析结果显示,使用韦立得持续抑制病毒,可以降低慢性乙肝患者发生肝细胞癌的风险。”

    针对12岁以下的丙型肝炎病毒(HCV)儿童患者,尤其是感染HCV基因2型和3型的儿童的治疗,目前获批的疗法数量相当有限。壁报0748展示了一项针对携带HCV基因1、2、3、4和6型的6-18岁患者的非盲研究,患者接受丙通沙(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片)治疗12周,在12-18岁的患者中,治愈率(SVR12)达到了95%;在6-12岁的患者中,治愈率为92%,且大多数不良事件为轻度或中度。针对3-6岁儿童的研究正在进行中。

    NASH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肝脏疾病,其特征是肝脏中出现脂肪堆积与炎症,从而导致疤痕或纤维化,最终损害肝功能。晚期肝纤维化患者的表现包括桥接纤维化(F3)或肝硬化(F4),这些患者的肝脏相关死亡与全因死亡风险显著增加。吉利德科学正在开发用于治疗因NASH引发的晚期纤维化疾病的多种新型在研化合物,以及研究针对NASH核心通路(肝细胞脂毒性、炎症和纤维化)的单药与联合疗法。

    11月28日,2019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正式发布,有70个药品通过谈判新加入到医保报销的行列中,价格平均下降60.7%。吉利德科学4款全球创新药品被全部纳入医保,其中包括美国FDA十年来首款获批的治疗HBV新型口服韦立得,以及用于治疗HCV感染的丙通沙和夏帆宁(来迪派韦索磷布韦)等,为乙肝、丙肝治疗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 华大宣布参与“阿联酋全民基因组计划”

     
     
    华大宣布参与“阿联酋全民基因组计划”  
     

    阿联酋当地时间12月10日,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卫生局局长阿卜杜拉•哈米德正式宣布,启动全球最全面的全民基因组计划——“阿联酋全民基因组计划”,目标是运用大规模人群基因组数据,为阿联酋人民建立可预测、可预防和个性化治疗的全民医疗卫生体系。

    该项目将在阿卜杜拉•哈米德和阿布扎比卫生部门的指导下,由来自阿布扎比的科技巨头G42集团负责,并与来自中国的全球基因组测序技术领头者华大集团和来自英国的牛津纳米孔公司及其他合作伙伴合作实施与交付。此外,阿布扎比医疗保健服务公司(SEHA)将运用研究结果确保提供世界级的医疗保健服务。

    华大集团董事长汪建表示:“‘阿联酋全民基因组计划’作为目前全球第一个全民基因组计划,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和应用价值。阿联酋将依托该计划构建未来全民精准预防、精准医疗和数字化健康体系,彰显了阿联酋把以治疗为主的医学实践前移到以预防为主的健康事业中去的决心,这不仅是造福当代,也是造福子孙的医学健康基础设施与能力建设。”

    对于该计划为何会选择来自中国的前沿生命科学机构合作?汪建解释:“华大的全自动样本制备、超高通量的测序仪器及分析服务,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该计划的核心技术支撑,展示了我国基因科技在全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他透露阿联酋项目的样板效应正在显现,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的多个国家正在和华大积极接触,筹划各自的国家基因组计划,“这样利国利民的大科学及产业计划,有望成为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生命科学和医疗健康领域的重要科技支撑,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赋予全新的科技内涵。”

    近30年来,基因测序技术飞速发展,华大集团旗下子公司华大智造突破了核心技术被国外“卡脖子”的封锁,以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和工具成为了中国唯一、全球唯三可量产临床级别高通量测序仪,提供实时、全景、全生命周期的全套生命数字化设备和系统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由华大智造负责建设高通量测序平台,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综合服务,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积极参与相关科研,并以深圳国家基因库模式为其重要建设内容,华大将积极配合阿联酋政府,在做好服务和新型产业的同时,保证数据和隐私安全,推动阿联酋成为基因科技前沿应用领域的排头兵,为阿联酋培养本国的基因科技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阿联酋全民基因组计划”的所有测序工作都将在当地完成,所有数据也将保存在当地,由阿联酋阿布扎比卫生部门统一管理。

    通过大人群全基因组测序,建立人群基因多样性基线,全面理解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原理及其运作机制已成为国际共识。近年来,包括美国、英国、新加坡、法国、芬兰在内的多个国家均已将基因科技作为精准医疗和精准预防的核心科技支撑,纷纷开启了大人群基因组计划,以实现“先天无残”和“后天少病”的目标。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 肺癌免疫治疗中国人群研究数据发布

     
     
    肺癌免疫治疗中国人群研究数据发布  
     

    肺癌位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的首位,2019年中国癌症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新增肺癌约78.7万人,63.1万人因肺癌死亡,分别占所有肿瘤发病和死亡的20%和27%。肺癌患者中,肺鳞癌约占30%~40%。

    在11月23日新加坡举行的2019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亚洲大会(ESMO Asia)上,吉林省肿瘤医院程颖教授代表中国13家医学中心,报告了KEYNOTE-407中国人群扩展研究数据结果,这也是首次报道中国晚期肺鳞癌人群一线免疫联合化疗的三期研究数据。

    KEYNOTE-407是一项国际多中心、随机、双盲三期研究,旨在评估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对比安慰剂联合化疗,用于转移性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一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研究共入组125例中国患者,其中15例进入全球研究,110例为中国扩展队列。125例患者中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组65例,对照组60例,数据截止时间2019年5月9日,中位随访时间10.4个月。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传统化疗,中国晚期肺鳞癌患者一线接受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获得了和总体人群一致的疗效和安全性。

    对研究主要终点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分析显示,中国人群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组和对照组的中位OS分别为17.3个月和12.6个月,联合组提高了4.7个月,死亡风险降低56%,与全球总人群数据保持一致。12个月OS率为79%和55%,提高了24%。在中国人群的亚组分析中,所有的亚组(年龄,男性,ECOG PS状态,PD-L1表达)都可从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中获益。

    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同样显著改善患者的PFS,两组的中位PFS分别为8.3个月和4.2个月,疾病进展风险降低68%,与总人群结果相似。6个月PFS为71%和34%,提高了37%。

    目前,免疫治疗在中国已经陆续覆盖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无论是肺鳞癌还是肺腺癌,无论是单用还是联合,越来越多的中国肺癌患者正在从免疫治疗中受益。此次ESMO Asia大会上公布的KEYNOTE-407研究中国人群数据,再一次证明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在晚期肺鳞癌一线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中国晚期肺鳞癌患者一线应用此方案提供了好的循证医学证据,打破了肺鳞癌治疗多年来没有进展的窘境,给肺鳞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11月29日,默沙东宣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批准其PD-1抑制剂药物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卡铂和紫杉醇适用于转移性鳞状非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默沙东全球高级副总裁兼中国总裁罗万里表示,“包括联合化疗治疗方案和单药治疗方案,帕博利珠单抗在非小细胞肺癌领域已在中国获批 3 个适应证,默沙东将继续与相关方紧密合作,使帕博利珠单抗治疗方案所证实的生存获益能够造福更多中国患者。”

    程颖教授表示,“临床试验数据显示,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在一线治疗中能为转移性鳞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生存获益。肺癌是我国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此次适应证获批,对于治疗棘手的肺鳞癌患者及其家庭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 国家药监局批准新一代雄激素受体抑制剂上市

     
     
    国家药监局批准新一代雄激素受体抑制剂上市  
     

    近年来,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并已成为中国男性第五大常见癌症,作为一种雄激素依赖的肿瘤,内分泌治疗是目前除根治手术、放射治疗、化疗之外临床上比较主流的前列腺癌治疗方案。

    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医师分会会长、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周利群教授,在11月27日举行的“西安杨森安森珂中国上市发布会”上介绍说,今年9月5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新一代雄激素受体抑制剂安森珂(阿帕他胺片)在中国正式上市,用于治疗有高危转移风险的非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NM-CRPC)成年患者。

    有研究显示,如果前列腺癌患者接受雄激素剥夺疗法(ADT)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上升,可能提示治疗效果下降或失效,患者则有较大概率进入去势抵抗阶段。如不及时干预,近九成NM-CRPC患者会发生骨转移,导致疼痛、骨折和脊髓压迫,严重威胁患者生命。虽然近年来前列腺癌的治疗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仍然是一种致命的疾病。安森珂作为新一代强效雄激素受体抑制剂,可阻断前列腺癌细胞中的雄激素信号通路,通过三种途径抑制癌细胞的生长,从而延迟远处转移发生的时间。

    安森珂的获批基于一项名为SPARTAN的全球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III期临床试验,数据显示,此前接受过雄激素剥夺疗法时PSA曾快速升高的患者,在接受安森珂治疗后,中位无转移生存期 (MFS)有统计学显著改善,达到40.51个月,较接受安慰剂治疗患者的16.2个月延长了2年以上,发生远处转移或死亡风险降低了72%。另外,在探索性终点中,安森珂治疗组与安慰剂组相比,降低患者94%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进展风险,93%的患者PSA比基线至少下降50%,中位至PSA下降50%的时间为0.95个月。PSA是前列腺癌患者早期治疗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周利群教授说,“相关数据显示,在新型内分泌治疗出现之前,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3%,且患者的生存质量会随着疾病进展急剧降低;近年来,随着新型内分泌等治疗的到来,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也仅提高到30%。因此,及时在NM-CRPC阶段进行干预治疗,推迟转移发生,延缓患者进入预后最差的转移性去势抵抗性临床阶段,是治疗前列腺癌的关键突破点之一。安森珂为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案,有效弥补了国内前列腺癌临床治疗的缺口。”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主任、北京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王建业教授表示:“近年来,泌尿外科医生和肿瘤科医生都在持续探索NM-CRPC阶段的治疗药物和临床诊疗策略,患者对延缓肿瘤转移的新方案也有着迫切的需求。安森珂的获批优化了目前国内前列腺癌NM-CRPC阶段的标准治疗方式,为患者及其家庭实现更高质量的生活创造了新的契机。”

    目前,安森珂已广泛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天津、西安、成都、武汉等城市。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已正式启动“安沐新生”安森珂患者援助项目,帮助提升患者接受治疗的可及性,且已同步发起前列腺癌患者支持项目,为前列腺癌患者提供诊断及治疗的全程关爱和支持。西安杨森总裁Asgar Rangoonwala表示,“我们将继续坚守对中国患者的承诺,与各方机构和行业同仁们通力合作,提升药物可及性,使每一位患者平等地享受医药创新带来的福利。”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 严重干旱为新亚述帝国迅速灭亡埋下隐患

     
     
    严重干旱为新亚述帝国迅速灭亡埋下隐患  
     

      (A) 新亚述帝国宫殿复原图。1945年在Nimrud(新亚述帝国早期首都,毁于公元前612年)被挖掘,1849年Austen Henry Layard重绘(纽约公共图书馆,digitalcollections.nypl.org)。

    (B) Ashurbanipal国王浅浮雕像(亚述帝国最后一个伟大君主),该浅浮雕描述了皇室猎狮的情景(大英博物馆提供)。

    (C)公元前612年,在巴比伦军和中央军围攻新亚述帝国后期首都Nineveh时的受难者残骸(加州伯克利大学D. Stronach教授挖掘,并摄影)

    新亚述帝国(约公元前912年至公元前609年)是当时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也是最强盛的帝国,其政治和经济中心位于今伊拉克北部。经过两百多年的统治,新亚述帝国在约公元前670年达到鼎盛。然而,随后这一政权却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公元前615年至公元前609年)迅速瓦解。帝国的迅速衰败以及该区域后来遭受长达百年蹂躏和遗弃的原因,一直困扰着考古学家。早期研究认为新亚述帝国灭亡主要是由于帝国内部的权利纷争,领土过度扩张,军队节节败退所致。

    北京时间11月14日,《科学进展在线刊发了美国加州州立大学Ashish Sinha教授和西安交通大学程海教授团队等从古气候变化的角度探讨了亚述帝国兴衰原因,揭示气候变化在新亚述帝国兴衰中的作用。

    他们通过建立过去4000年以来伊拉克北部Kuna Ba洞穴的高分辨率、精确定年石笋古气候记录,发现新亚述帝国的兴盛恰好位于过去4000年里最为湿润的200年(公元前950-750年),随后在公元前七世纪早期至中期,该区域发生了强度类似于现代的极度干旱事件并持续了数十年。长期严重的干旱逐渐削弱了新亚述帝国的农业生产,为其突然、迅速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Kuna Ba 洞穴石笋记录刻画了过去4000年以来多次且长达数十年的干旱事件。公元前850-740年是该地区历史上最为湿润的时期之一,相较1980-2007年其雨季降水增加了~15%-30%,这一时期恰好对应亚述帝国扩张期。公元前675-550年是该地区十分干旱的时期,对应亚述帝国的动乱灭亡期。

    其进一步分析表明,气候持续干旱早于新亚速帝国经济崩溃约100年。在气候湿润期,谷物高产促进了高密度城镇化以及帝国扩张。然而在公元前7世纪开始,持续多年的严重干旱大大减少了谷物生产,削弱了新亚述帝国的经济发展,最终促使其灭亡。除此之外,研究者还指出在近百年持续干旱的趋势下,目前持续多年的干旱事件是过去四千年以来最为严重的干旱时期。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Ashish Sinha教授曾任西安交通大学讲座教授,是该文章的第一作者,Ashish Sinha教授和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Gayatri Kathayat是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程海教授团队参与其中。该研究得到了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院院级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支持。

  • 德国药企将在中国举办的首个生物医药创新大赛

     
     
    德国药企将在中国举办的首个生物医药创新大赛  
     

    在11月7日上海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德国药企勃林格殷格翰宣布其创新大赛正式在中国启动,这是跨国药企在中国主办的首个生物医药类创新竞赛,旨在与中国创新企业或个人展开全方位互动与合作、激励中国本土创新。此前,勃林格殷格翰已经和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在内的中国多个科研院校开展了深度合作,并取得了一定的合作成果。

    “研发创新是我们长期发展的原动力。如今,前所未有的科学创新正在中国频频呈现,这里正迅速成为全世界生物医药研究的创新枢纽。中国创新合作正当时!”勃林格殷格翰跨边界研究全球负责人Henri Doods博士说。

    “勃林格殷格翰创新大赛”是其“创新合作伙伴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合作伙伴日”由勃林格殷格翰发起,凭借其百年经验和优势面向全球优秀生物技术创新企业甄选研发合作伙伴的全流程孵化项目。此次,“创新合作伙伴日”首次移师中国,并将于2020年3月12~13日在上海举行。作为第一个在中国举办创新竞赛的跨国药企,主办方诚邀有创新想法、创业计划的生物医药企业或者个人参与,并将邀请数十位生命科学领域投资人及上百位业内人士共同参与奖项的评选,最终评选出的5位优胜者将获得由主办方派出的“导师团”提供的1对1专业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提供商业发展建议。

    勃林格殷格翰大中华区人用药品负责人冯耐德强调,“中国已成为全球研发的积极贡献者,勃林格殷格翰将在中国持续增加研发投入,我们期待与中国本土的研发力量共同合作,进入到一个创新新时代,一起解决那些令人困扰的健康难题,最终高效率地开发出优质药物,以满足中国患者的医疗需求,造福社会。”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 疫苗接种有效减少我国8000万儿童感染乙肝

     
     
    疫苗接种有效减少我国8000万儿童感染乙肝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1989年,总部位于美国新泽西州的默沙东公司与中国政府达成协议,向中国转让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生产技术,以保护中国人民免受乙肝病毒感染和相关疾病的侵害。30 年来,通过实施乙肝疫苗接种为主的综合防控策略,我国人群HBV慢性感染率大幅度下降。中国工程院院士赵铠对此评价认为,“中国人群乙肝病毒携带率的大幅下降,与引进默沙东基因工程乙肝疫苗生产技术有密切关系”。在11月7日上海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默沙东举办了“乙肝疫苗技术转让中国30周年”特别活动,中外学者共同回顾了30年前中国公共卫生史上的这一难忘历程。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庄辉教授介绍说,20世纪80年代我国乙肝流行比较严重。1992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59岁人群乙肝病毒HBsAg流行率为9.75%,1~4岁儿童HBsAg流行率高达9.67%,全国约1.2亿人感染HBV,其中3000~4000万是由母婴传播所造成的。新生儿时期感染HBV,90%~95%将转为慢性乙肝,接种疫苗是预防乙肝感染成本效益最好的防控策略。

    美国科学院院士、时任默沙东公司CEO和董事会主席罗伊·瓦杰洛斯(Roy Vagelos),领导开发了世界上第一支可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乙肝疫苗,1986年,人类第一支基因工程疫苗—重组rDNA乙肝疫苗获FDA批准上市。瓦杰洛斯同时也是将这一技术转让给中国的拍板决策者。

    瓦杰洛斯回忆道,“默沙东当时的想法就是,如何能用手中的这项技术去解决一个巨大的医疗问题,帮助那些深陷疾病风险而又无法负担的人们。在最后签署的协议中,默沙东承诺不收取任何专利费或利润,也不在中国大陆出售默沙东生产的乙肝疫苗。”

    1989年,经原卫生部批准中美双方签订技术转让合同,我国从默沙东引进重组酵母HepB模块化全封闭式的自动控制生产线,并在北京和深圳两地生产重组乙肝疫苗,两家工厂年总产量为4000万剂,足够免疫全部新生儿。1993年,我国生产出第一批重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并开始接种;2002年乙肝疫苗被纳入中国国家扩大免疫规划,越多越多的新生儿实现母婴阻断。

    以每年2000万新生儿计算,1993~2018年的25年间我国至少有5亿新生儿接种了乙肝疫苗。通过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1992年以来我国至少有效减少儿童HBsAg携带者近1900万人,儿童感染HBV的人数减少近8000万人。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有效阻断了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从而避免了因感染HBV而导致的慢性肝病、肝硬化、肝癌等严重疾病。2012年5月,中国正式通过世卫组织西太区的认证,实现了将5岁以下儿童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率降至2%以下的目标,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树立了典范。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向中国政府颁发奖项,以表彰中国在防控乙肝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100多年来,默沙东始终致力于研发创新的药品及疫苗。在本届进博会上,默沙东以“增辉生命”为主题,以800平方米超大展台介绍其在肿瘤、疫苗、糖尿病、抗感染等领域的多个创新产品和研发生产线。11月6日,默沙东中国与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在上海共同宣布,正式启动希思科—默沙东肿瘤研究基金,该研究基金将主要用于资助肿瘤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在肺癌、肝癌、消化道肿瘤以及黑色素瘤领域的临床研究及相关转化研究。

    默沙东全球高级副总裁兼默沙东中国总裁罗万里说,“作为扎根中国的跨国企业,第二届进博会我们以医药馆最大面积展台亮相,体现了对中国政府继续扩大改革开放的支持和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进博会对默沙东中国未来发展战略非常重要,我们将继续研发和向中国引进更多的创新药品、疫苗和服务,更好地服务中国人民健康。”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 关于对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拟入选项目进

     
     
    关于对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拟入选项目进行公示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根据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关于组织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有关项目申报的通知》(科协发学字〔2019〕41号),按照《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评审细则》,经项目申报、资格审查、答辩评审和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专家委员会复核,产生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拟入选项目共计285项(详见附件)。

    现将拟入选项目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期为11月6日至11月12日。如有异议,请在公示期内,以书面形式向项目办公室提出并附以必要的证明资料。以个人名义提出异议的,须签署真实姓名及单位;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须加盖单位公章。

    联系电话:010-68571884;010-68581259

    附件: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拟入选项目.docx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办公室

    2019年11月6日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 科学家首次实现活细胞RNA标记与无背景成像

     
     
    科学家首次实现活细胞RNA标记与无背景成像  
     

    图为《自然—生物技术》11月期封面图片。

    它显示了利用荧光RNA可对单细胞中mRNA的翻译过程进行定量研究。

    癌细胞中mRNA水平与其编码蛋白质水平之间存在较低相关性,提示癌细胞的翻译调控显著失调,这为癌症的诊疗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

    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杨弋、朱麟勇等教授历经7年合作研究,在荧光RNA及活细胞RNA成像领域获突破性进展。他们原创的系列高性能荧光RNA,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不同种类RNA在动物细胞内的荧光标记与无背景成像。11月5日,该成果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于《自然—生物技术》。

    荧光蛋白标记技术是蛋白质研究的巨大助力,其研究在2008年曾获得诺贝尔奖。类似的,RNA研究也迫切需要这样的颠覆性研究工具。但迄今为止,在自然界尚未发现天然存在的荧光RNA;而科学家们几经努力人工合成的少数几种荧光RNA又性能过低,难以实用。针对这一亟需解决的技术挑战,杨弋、朱麟勇等组成了化学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联合交叉攻关团队,通过全新的分子设计及分子共同定向进化思路,首次获得了系列高亮、稳定、低背景的荧光RNA。

    这些荧光RNA结构紧凑,特异结合创新染料分子后产生强烈荧光,可具有蓝、绿、黄、橙、红等不同颜色,与五颜六色的辣椒相似,因此被命名为Pepper。它们可通过基因编辑等手段插入到不同RNA分子序列中,在活细胞内对这些分子进行荧光标记和实时、超分辨成像,却不影响它们的转录、定位、翻译、降解等正常活动。由于荧光RNA标记可逆,因此它们在细胞内的颜色可随意改变,这种灵活性对于荧光标记稳定细胞株和转基因动物的构建十分有利。

    与现有技术相比,我国原创的荧光RNA在亲和力、稳定性、信噪比、活细胞荧光亮度等方面提升了1到3个数量级,体现了荧光RNA从概念到实用的突破,为活细胞中RNA的功能研究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工具。除了作为RNA标记工具外,研究人员表示它们还有望在活细胞代谢物检测技术、核酸即时监测技术、单分子多重检测技术等前沿领域实现二次颠覆,为生命科学研究与医学即时诊断甚至实时诊断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 光合作用能量转化终极“阀门”长这样

     
     
    光合作用能量转化终极“阀门”长这样  
     

    2

     

    LPOR-NADPH晶体结构 程奇供图

     

     “万物生长靠太阳”,地球上的生命所用能量均是通过光合作用直接或间接转化而来。10月24日,《自然》在线发表叶绿素生物合成关键酶三维结构解析论文,首次解析了叶绿素生物合成关键酶——光依赖型原叶绿素酸酯氧化还原酶(LPOR)的三维晶体结构,揭开了光合作用终极能量来源的生物学转化“阀门”真实结构。

     

    该成果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生物所)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程奇课题组联合国内外相关单位共同完成。科学家阐明了光驱动酶的结构学基础和光依赖型还原酶的动力学机制,填补了近一百年来光合作用途径中,叶绿素生物合成关键酶的三维结构的空白。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生物所程奇博士介绍,LPOR是蓝细菌、藻类和多细胞植物叶绿素合成的关键酶,与黄化幼苗的转绿能力直接相关,对绿色植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该关键酶发现至今已近百年,其蛋白的结构及作用机理解析对光合作用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意义重大,是该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

     

    该研究报道了在不同衍射率下的LPOR酶单体、LPOR-NADPH蛋白复合体的晶体结构。通过对LPOR晶体结构的解析及LPOR-NADPH-原叶绿素酸酯三元复合物的精准建模,阐明了LPOR蛋白催化原叶绿素酸酯转化为叶绿素酸酯的精准过程,为植物如何利用光能驱动酶催化提供了重要信息,也为定量的能量转化反应精细计算分析铺平了道路。同时,对光催化的化学和生物催化剂及相关蛋白小分子抑制剂的工程化设计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6-019-1685-2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 联动创新:加速技术应用落地步伐

     
     
    联动创新:加速技术应用落地步伐  
    北京国际技术服务论坛举办  


    近日,2019北京国际技术服务论坛在中国科技会堂成功举办。论坛包含主旨报告会、专题对话、机构推介及项目路演和国际项目对接四部分组成。两院院士、地方科协领导、全国学会代表、中外技术转移服务专家、高校技术服务研究学者、技术转移机构及企业等200余人参加活动。

    开幕式上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主任罗晖出席并致辞,她指出:“本次论坛就是要围绕发展、融合、创新、联动的国际技术贸易开展深入讨论。中国改革开放40年,我们对国际技术贸易体系的深入参与,不仅有效地满足了国内日益增长的技术需求,而且对全球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仍然稳步向前,我们需要一个更加稳定、更加合理、更加持续的国际技术贸易环境。融合意味着我们都要顺应新技术革命发展的浪潮,更加深度地参与全球的创新合作与分工;创新意味着我们要包容技术贸易中出现的新模式、新方式,更加注重加强政策协调和对话的机制,构建有利于创新的全球贸易环境;联动意味着我们要支持更加光大的社会群体,适应全球化的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影响,通过就业、教育、贸易政策的联动,为世界各国光大的人民群众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分享全球化带来的红利。”

    科博会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贸促会北京分会副会长张幼林在随后的致辞中指出:“北京国际技术服务论坛是首次在北京科博会上亮相。这一亮相,是中国科协和北京市政府合作的一个重要的、最新的成果,也是落实国家推动的服务业扩大开放的具体举措,旨在搭建起中外科技交流合作的平台,让更多的创新科技服务全球,造福社会。2019北京国际技术服务论坛坚持引资和引质并重,将就国际技术服务汇集全球经济等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将围绕产业链、创新链提供国际一流的专业性、技术性方面的服务,实质性地推动各类园区、企业和国际优质科技创新资源的双向、多向对接。我相信,这个论坛在各方的支持下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开幕式后,中国工程院院士、太原理工大学校长黄庆学、欧洲科学与技术转移行业协会(ASTP-Proton)副主席奈德里科米洛萨维科、全球智能孵化网络创始人颜振军、牛津大学创新有限公司(OUI)执行董事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主旨报告。

    随后的两个专题对话,来自欧洲科学与技术转移行业协会、日本科技振兴机构、澳大力利亚知识商品化协会、俄罗斯创新技术经理人协会等17家境外国际技术转移机构,围绕“聚集创新资源,推动开放合作”和“促进交流融合,共塑未来发展”两个议题展开了精彩的对话。

    在北京国际技术服务论坛上还有将近300个中外先进项目在论坛期间进行了展出、对接活动。

  • 中科成果创投创新中心(北京)正式启动

     
     
    中科成果创投创新中心(北京)正式启动  
     

    10月23日上午,北京赛思利通科技有限公司与海淀区大钟寺农工商公司在北京市中嘉大厦举办“中科成果创投创新中心(北京)”签约揭牌仪式,这标志着中科成果创投创新中心(北京)正式启动。海淀区大钟寺农工商公司书记黄建忠、海淀区大钟寺农工商公司总经理张旭斌、中嘉大厦书记黄建国、北京赛思利通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郭雨齐、北京赛思利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宏波、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苏州相城中心、中科成果创投孵化器常务副总经理王昕等出席了本次仪式。仪式由海淀区大钟寺农工商公司副总经理杜华主持。

     

     

    中科成果创投创新中心(北京)签约揭牌仪式现场

     

    海淀区大钟寺农工商公司书记黄建忠发表致辞。他表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企业孵化器则是提升区域竞争力、增强企业综合实力的成功做法,大钟寺股份也将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谋发展、寻合作,此次与北京赛思利通科技有限公司的深度合作正是很好地佐证了这一点。未来,双方将以此次中科成果创投创新中心运作为契机,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从科技成果转化的迫切需求出发,以合作发展为己任,进一步优化服务,整合资源,布局前沿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携手合作,共赢未来!

     

     

    海淀区大钟寺农工商公司书记黄建忠发表致辞

     

    北京赛思利通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郭雨齐在致辞中表示,随着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推进落实,创新型孵化器、众创空间的发展要求相应提高。北京赛思利通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以孵化器、创新中心、创投学院、创投基金等为核心的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多层次体系,并与十余家行业学、协、商会建立了密切合作,与多家上市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未来,通过双方的友好合作必将实现产业链上的互补,实现战略目标共赢。通过双方共赢与发展的合作模式必将打造成新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北京赛思利通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郭雨齐发表致辞

     

    海淀区大钟寺农工商公司总经理张旭斌、北京赛思利通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郭雨齐在现场各位领导嘉宾的见证下成功签约。

     

     

    北京赛思利通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郭雨齐、海淀区大钟寺农工商公司总经理张旭斌代表签约

     

    签约仪式后,海淀区大钟寺农工商公司书记黄建忠、北京赛思利通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郭雨齐共同为“中科成果创投创新中心(北京)”揭牌,并合影留念。

     

    北京赛思利通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郭雨齐、海淀区大钟寺农工商公司书记黄建忠共同为创新中心揭牌

     

    签约揭牌仪式的圆满举办,标志着双方的共赢合作正式开启。未来,中科成果创投创新中心(北京)也将力主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搭建优秀青年人才与投资者、企业家之间合作的平台,为科技创新孵化提供有力支撑,从而促进中科院等科研院所科技、人才资源集聚北京,辐射全国。

     

    领导嘉宾合影留念

     

    关于中科成果创投创新中心(北京):

     

    中科成果创投创新中心(北京)落址于海淀区大钟寺东路168号中嘉大厦,创新中心商业配套齐全,未来将主要面向北京产业发展科技需求,重点在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围绕若干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带动性和标志性的重大战略产业,集聚中科院及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服务产业技术创新,服务海淀区以及北京经济社会发展。

     

    #p#分页标题#e#

    中心将依托中科院丰富的科研成果资源和人才技术优势,利用海淀区体制优势、市场优势,引进和培育重大产业技术项目;培养和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培养高成长性和示范性的高新技术企业,形成关键领域产业集群。

     

    中科成果创投创新中心(北京)落址的中嘉大厦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 第十八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开幕

     
     
    第十八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开幕  
    安捷伦在BCEIA2019上展示创新产品和服务  

    安捷伦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Mike McMullen

    2019年10月23日,北京——第十八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BCEIA2019)在京隆重开幕。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交所:A)携一系列最新的产品和服务亮相本次展会。

    安捷伦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Mike McMullen 率领公司高层出席了此次展会,他还在此次展会同期举办的“科学仪器发展国际高峰论坛”上介绍了公司接下来的业务发展战略,并重申了安捷伦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和保持投入的一贯承诺。

    McMullen表示:“历经近四十年的风雨历程,安捷伦如今已深深扎根于中国。我们很荣幸能够获得中国分析测试行业和实验室用户的信任。安捷伦将继续履行‘在中国、为中国’的承诺,不断为用户带来创新的技术和应对具体应用挑战的解决方案,推动中国行业不断取得突破,努力帮助中国人民及早实现美好生活的蓝图。”

    本届展会,安捷伦展台集中展示了公司三大业务集团的一系列新技术、产品和服务。此外,安捷伦还在展会上重点发布了两款创新产品,包括:Agilent 5800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仪(ICP-OES)和Agilent 990微型气相色谱系统(GC)

    在展会上安捷伦还分享了最近的一项调研结果。2018年安捷伦委托市场调研公司Frost & Sullivan开展独立调研,以充分了解大型制药实验室、生物技术实验室和研究机构市场的主要挑战。安捷伦重点介绍了这项调研在中国的结果——在中国的大型制药实验室、生物技术实验室、以及科研机构里涉及研发、生产和药物分析的实验室中,同类型的实验室在关键趋势、挑战、个人目标和可持续性目标方面表现出不同。

    据悉,在安捷伦22085号的展台上,参会者可通过手机参与在线互动,获取安捷伦在六大关键市场领域的最新应用简报和完整产品组合的更多信息,这六大领域包括食品、环境和法医、制药、诊断、能源与化工、学术研究。今年,安捷伦还推出了新的“安捷伦微学堂”微信小程序,使用者能够通过手机注册培训课程,实现不受时间和场地限制的学习。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 共话肿瘤免疫 助力精准医疗

     
     
    共话肿瘤免疫 助力精准医疗  
     

    近年来,以肿瘤免疫治疗为代表,在肿瘤研究和治疗方面有很大的突破。肿瘤免疫治疗是继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之后的第五大疗法,随着免疫检查点单抗治疗与CAR-T细胞治疗的崛起,免疫治疗的疗效逐渐获得肯定。

    2013年,Science杂志将肿瘤免疫治疗评选为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之首,2016年1月,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报将癌症免疫治疗当选Advance of the Year。2016年1月美国基于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发展,提出癌症“登月计划”。2017年3月,由裕策生物携手詹启敏院士联合启动的“中国抗癌·天梯计划”是国内首个专为肿瘤免疫治疗而发起的基因组合作计划。

    2019年10月24日,由裕策生物主办、大百汇生命健康产业园、生命科技产学研资联盟协办,以“肿瘤免疫诊断与精准医疗”为主题的肿瘤免疫研讨会在深圳顺利举行。

    嘉宾致辞

    研讨会现场,大百汇生命健康产业园董事长张彩联表示,大百汇生命健康产业园开园至今,已聚集了一系列生命健康前沿领域企业。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基因检测、肿瘤早筛和健康管理等领域,经过这几年的培育,已经初步形成规模。以裕策生物和思勤医疗为代表的企业脱颖而出,成为园区的明星企业。

    园区围绕生命健康产业特点和需求,为企业提供包括载体、渠道、资本和运营等八位一体全面服务,以“生命健康产业创新与发展赋能”为使命,立足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国际,结合多年成熟的运营经验,为产业发展提供完善的平台支持。希望平台聚集更多的专家学者、拥有更多交流的机会。

    裕策生物创始人&CEO高志博博士首先感谢大百汇生命健康产业园区对裕策生物的支持,他强调肿瘤免疫领域研讨的重要性,同时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中国生物工程学院精准医学专业委员会共同主任杨宏钧博士,希望园区优秀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共同倾听,大家共同探讨关于肿瘤免疫诊断和精准医疗的发展和未来。

    专家演讲

    中国生物工程学院精准医学专业委员会共同主任杨宏钧教授向大家分享了以Biomarker and Precision Medicine for Cancer Therapy为主题的演讲。同时针对肿瘤治疗的biomarker和精准医疗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杨宏钧教授指出肿瘤biomarker对肿瘤的精准诊疗有着巨大意义,但是精准biomarker的发现道阻且长,尤其是在肿瘤免疫诊疗领域。并对于裕策生物敢于挑战肿瘤免疫精准诊疗这一领域表示十分钦佩。

    思勤医疗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茅矛博士在以主题为Cell-free DNA analysis for detection and monitoring of cancer的报告中认为通过监测游离DNA分子层面的变化,可以进行术后更精准的疗效和复发监测。而近期,裕策也在肿瘤靶向/免疫药物疗效监测方面提出同样的理念。

    茅矛博士相信,在各位同仁的努力下,肿瘤诊疗行业一定可以找到一个广谱、精确、性价比高的肿瘤监测方案。

    华大健康应用研究院院长刘晓在主题为“人类泛免疫组计划及应用”的报告中阐述了最新发表在Clinical Science的研究成果,即T细胞受体作为新的诊断标志物在红斑狼疮及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免疫疾病方面的应用,并对其团队的泛免疫组计划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通过多方合作,希望未来将其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及大健康领域。

    菁良基因运营总监刘清波博士分享了“大Panel TMB标准品的建立”的主题报告,刘清波就肿瘤突变负荷标准品进行了介绍,对TMB的检测流程,检测内容,以及应用场景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并以菁良的bTMB参考品的应用进行了示例讲解,旨在建立TMB检测的行业标准,为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裕策生物市场部总监杨琳作了题为“肿瘤免疫诊断现状和未来”的报告。报告指出,随着免疫药物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免疫biomarker的需求也不再局限于对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单药敏感人群的筛选,寻找疗效、耐药、毒性、乃至能指导联合治疗方案选择的标志物至关重要,肿瘤免疫诊断的实质就是探索每一位患者免疫逃逸的机制。

    随后,杨琳逐一盘点了目前主要的免疫治疗疗效相关biomarker以及近期引起广泛热议的TMB,从TMB和免疫治疗疗效反应相关的原理深入剖析,引发对于TMB在免疫治疗中预测价值和标准设定的深入思考,并提出Neoantigen(新生抗原)/TNB才是决定肿瘤免疫原性的根本。而HLA是连接肿瘤基因组与T细胞反应的桥梁,HLA LOH(杂合性缺失)体现肿瘤细胞与免疫应答共进化,有必要和TMB结合分析,裕策生物在HLA和TMB的联合分析上做了很多探索工作。

    展望未来,杨琳提出基于免疫药物起效的多因子复杂性,最终的理想是形成一个多biomarker综合评估模型。

    共话肿瘤免疫

    #p#分页标题#e#

    各位嘉宾针对目前的肿瘤精准免疫诊疗出路进行了探讨。专家们认为,我们不仅要从肿瘤自身,还需要从肿瘤微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目前TMB在免疫单药的预测方面效果较好,但是在联合治疗方面却折戟。联合治疗目前缺乏有效的biomarker,需要更多试验,更多证据去追踪验证。

    大panel相对来说,可提供的信息更全,不仅是基因突变,还可以在肿瘤异质性(ITH)、HLA LOH,TNB等方面提供更全信息。当然,如果可以作为药物伴随诊断对大panel而言意义更大。

    现今,在关注肿瘤免疫诊疗领域相关政策、法规,以及行业快速发展的多重激励下,行业标准的战略意义持续提升。研讨会现场,专家围绕“肿瘤免疫检测大panel的出路”、“肿瘤精准免疫诊疗的新技术趋势”、“肿瘤免疫诊断新技术标准的制定和规范化”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指导肿瘤临床诊断与治疗新方向,推动行业标准的建立成为肿瘤免疫诊疗的行业共识,乃至成为IVD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 单晶铁电氧化物薄膜超弹性行为发现成果

     
    西安交大在《科学》发表  
    单晶铁电氧化物薄膜超弹性行为发现成果  
     

       A-C BaTiO3薄膜转移前/后晶体结构示意图、RSM及光学照片;D BaTiO3/Pt/Si的面外PFM相位图;E 自支撑BaTiO3薄膜的STEM图像;F原位SEM弯曲测试;G 原子模拟计算加载卸载过程弯矩与应变的关系;H弯曲前/后铁电极化的演变图

    铁电材料是一种具有自发极化,且能够实现机械能和电能转换的功能材料,在磁电互调、机械驱动、压力传感和数据存储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柔性电子技术正带来一场智能可穿戴技术革命,而铁电材料将在柔性电子领域将扮演重要角色。由于存在缺陷、晶界以及氧化物离子键/共价键本身延展性相对较小等问题,块体铁电氧化物表现出一定脆性和刚性。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在铁电薄膜中实现超弹性和柔性,并将其应用在柔性电子器件中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聚焦此关键科学问题,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部教授刘明课题组和材料学院教授丁向东课题组合作,对铁电单晶薄膜材料柔性和弹性的力学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重大突破。《科学》杂志于北京时间10月25日在线发表了其最新合作成果论文“具有连续电偶极旋转的超弹性铁电单晶薄膜”。

    他们采用水溶性的Sr3Al2O6作为牺牲层,制备并剥离出大面积的自支撑BaTiO3 (BTO)单晶铁电薄膜,实验通过纳米机械臂对其进行原位弯曲实验,发现BTO薄膜能够实现180°折叠,其承受的最大弯曲应变高达~10%。同时实验还发现在对其进行大角度压缩后,随着外力撤去,BTO薄膜的形状能够回弹,展现出超弹性行为。进而采用原子模拟计算发现,BTO薄膜的超弹性可能起源于铁电纳米畴在大应变梯度下a和c铁电畴的可逆翻转。同时在a和c铁电畴之间产生了极化的连续翻转,有效降低了能量势垒,避免了因为畴翻转而可能导致的断裂。另外在弯曲状态下,大应变梯度也将诱导出显著的绕曲电效应,实现基于力电耦合的功能器件一体化,从而进一步加强基于柔性单晶铁电薄膜相关器件的功能性。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预期其他铁电体中也应该存在类似力学行为,为其他铁电单晶薄膜中实现超弹性提供了实验依据。此外,具有超弹性的柔性铁电薄膜也是良好的电场调控介质,将其与柔性铁电薄膜复合,可避免传统多铁薄膜异质结中存在的衬底束缚作用,并显著提高磁电耦合效应,为未来开发新型小电场可调的柔性磁电器件奠定基础。

  • 南京摄星智能:探索智慧防务“突破摄星”计划

     
     
    南京摄星智能:探索智慧防务“突破摄星”计划  
     

    南京摄星智能创始人杨理想

    2016年,霍金曾宣布过一项震撼的计划——“突破摄星”,即利用光压将数千个邮票大小的纳米小型太空飞船,加速到光速的五分之一,飞向离我们最近的恒星系。

    受此启发,一家中国的初创企业于2018年落地,取名南京摄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京摄星智能)。

    10月20日,南京摄星智能创始人杨理想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团队正在探索智慧防务领域的“突破摄星”计划。

    拒绝业内大佬邀约

    以杨理想为首的南京摄星智能创始团队不仅掌握人工智能的技术,还拥有军工的出身背景。2015年,杨理想的第一份工作就职于一家军工单位,主要负责系统智能化等工作。

    杨理想告诉记者,刚刚进入军工单位不久的他,曾连续接到业界大佬3个电话邀约。当时,杨理想认为:“人工智能(AI)泡沫很大,大多在炒作概念,而不是真正做事。”于是,他接连拒绝了两位AI大牛的邀请。“尽管如此,大家还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我创业以来也得到了他们的很多支持。”

    随后,杨理想决心在原单位继续积累人工智能技术,并从中发现了人工智能是实现弯道超车的一个机会。“但这里面存在一些小问题。”杨理想希望采用市场化的互联网模式做产品,这在原单位较难实现,于是他选择了自己创业。

    “我们处于人工智能创业的好时代。”杨理想指出,第一,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提升,对人工智能需求增加;第二,智能化是很好的技术点,但市场化还需要转化一种思路和解决方案,摄星智能就是代表这种新模式。

    于是,怀着创业想法的杨理想潜心钻研人工智能技术,仅用3年半的时间,就从一名普通程序员成长为业务精湛的副主任。回忆起那段时光,杨理想感触颇深:“那几年,我几乎全年无休,但收获也是满满的,为后续创业提供了技术积累。”

    All in的机会来了

    2018年,杨理想意识到资本热情有所下降,泡沫开始破裂。“我所认识的AI初创企业有多家倒下了,但这也给埋头实干的人带来了机遇。All in(孤注一掷)的机会来了,是时候将硬实力展现出来了。”

    创业需要启动资金,为此杨理想卖掉了自己的房子,当记者问及住在哪里的时候,他淡淡一笑,并告知:“平时我都住公司,出差则住民宿,似乎也不需要自己的住房。” 2018年9月,南京摄星智能正式成立,杨理想很快就组建了自己的技术团队。他本人毕业于南京大学计算机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技术总监王云甘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

    当前,人工智能正被应用于大量场景中,比如人脸识别技术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和乐趣,但也存在技术滥用和信息管理的不规范,利用AI进行“逃逸攻击”“对抗样本攻击”和“数据污染攻击”的案例逐渐增多,需要给予鉴别。

    今年10月16日,南京摄星智能发布了全国首款分别面向B端和C端的多模态AI生成信息智能检测应用小程序——星眼鉴。杨理想向《中国科学报》介绍,星眼鉴不仅能够几秒就高效鉴别出用户上传的视频/图像是否为AI生成的伪造数据,还能自动生成量化的检测报告,精准分析出数据的难辨等级与合成率。

    创业初期实现盈利

    对初创公司来说,快速获取现金流是重中之重。除了卖房的启动资金,杨理想向《中国科学报》透露,南京摄星智能还获得由联想之星领投、中科创星跟投的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目前公司已经实现盈利。

    “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因为没有可借鉴参考的案例,我们是一边摸索一边前行。”杨理想告诉记者,首先解决的是算法问题,其次是寻找合适的场景。他解释道:“反人工智能算法是我们的核心技术体系,很多场景需要我们提前给出,比如甄别自媒体发布的信息真假。”

    虽然南京摄星智能所在的市场处于竞争的蓝海,但杨理想希望看到的是竞争下的合作共赢。“有竞争才有进步,百花齐放才能繁荣。目前,南京摄星智能的技术切分点跟其他人工智能企业不一样,但市场发展壮大需要更多竞争者的加入。”

    #p#分页标题#e#

    “创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杨理想称自己只是一个摸索前行的创业者。谈及创业心得,他认为首先需要沉下心,做好充足准备应对困难,对比自己此前从事的科研工作,创业不仅难度大,还需要抛下面子和舒适安逸的生活。

    杨理想还指出,创业者需要有一颗宽容的心,保持冷静的头脑。“我们年轻的创业者需要对人和事做到宽容,尽量多伸援助之手、少落井下石。”他说,“悲观者从机遇中看到困难,乐观者从困难中看到机遇,创业者应该是一个乐观者。”

    《中国科学报》 (2019-10-24 第6版 专题)

  • 隆基股份:“做光伏,我们是认真的”

     
     
    隆基股份:“做光伏,我们是认真的”  
     

    隆基股份的硅片生产线

    “光伏产能过剩应该怎样应对?”“这些年你们如何在技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呢?”……日前,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基股份)总裁李振国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围绕记者提出的问题作了解答。

    做擅长的业务

    “做光伏,我们是认真的。”李振国说,“明年是隆基股份成立20周年,公司于2012年4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这些年来一直坚持做好自己擅长的主营业务。”

    当前,光伏行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全球光伏市场的快速兴起,一方面缘于各国对气候问题的担忧升级,大家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发展清洁能源对于地球气候与生态的保护作用;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带来的光伏发电成本的不断下降,也推动了光伏产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2000年,全球光伏市场装机量几乎为零;2010年,全球光伏市场装机量则达到了50GW;今天,这一数字更是超过了305GW。”李振国说,隆基股份的发展和业绩增长无疑是与高速发展的光伏市场同步的。

    “隆基股份能经历行业的多轮兴衰而不断壮大,取决于我们不被短期利益所迷惑的逻辑内核与绝对专注度。”李振国认为这种专注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专注于单晶技术路线;二是专注于技术创新和产品领先,以技术进步推动企业发展;三是专注于主业,不贪求与主业无关的利益。

    专注光伏产业

    光伏行业发展至今,技术在不断进步,但国内光伏产业一度出现产能过剩之忧。中国光伏协会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领域都呈现产能过剩迹象。

    2006年,隆基股份对当时所有的光伏发电技术路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判断。“我们看到了光伏的本质就是度电成本的下降,而转换率的提升是其根本路径,单晶从物理特性决定了其能拥有更高的转换效率,因此我们坚定地选择了单晶。”李振国说。

    李振国介绍道,多年来,隆基股份的研发投入连续多年位居全球光伏之首。2012~2018年,隆基股份累计研发投入高达36.75亿元,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始终保持在5%~7%之间,而行业平均水平则普遍为1%~2%。隆基股份的年研发投入相当于美国排名前两名的光伏企业研发总和。

    “我们始终定位于一家太阳能科技公司,这也是我们区别于很多光伏企业的特性之一,我们坚持以技术进步驱动公司发展,从而成为全球研发投入最高的光伏企业。”李振国介绍道,在光伏产业制造板块的四个主要环节(硅棒、硅片、电池、组件),隆基股份均以技术引领着行业发展。

    在发展壮大的同时,隆基股份没有贪求大和全。“我们一直以来坚持的原则就是不冒险、不投机,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事。”李振国说,“我们认为科技公司的基础是创新,而创新的基础则是直面现实、解决问题。”

    作为企业掌舵人,李振国带领隆基股份开展了“赋能、赋权、激发活力”的管理活动,通过运用内核管理方式,赋予各业务单元决策权,希望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提升管理人员的效率和员工积极性。

    拓展海外市场

    基于对光伏产业技术发展的研判,隆基股份认为推动系统成本下降仍是行业的发展趋势所在。

    李振国透露,未来,高功率组件产品将是主流,隆基股份也会在这方面继续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例如,我们在业界首推的双面双玻发电技术、无缝焊接技术等,以及目前极具潜力的半片、叠瓦等技术。我们会持续进行关注和进一步的深度研发。”

    李振国早就意识到,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中国的光伏制造在全球已经占据比较大的优势,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光伏75%的市场都应该是在海外。因此,隆基股份从2016年开始了国际化拓展工作,大概到2017年底,我们各项准备工作就已经基本上完成了。”

    据悉,2015~2016年,隆基股份组件产品海外销售几乎为零,2017年海外销售占比仅为10%,2018年超过了30%,今年上半年,隆基组件产品海外销售占比已经达到了76%。在制造端,隆基股份在马来西亚古晋建设布局了中国光伏企业第一个海外全产业链生产基地。目前,古晋隆基产品涵盖1GW硅棒硅片、0.6GW高效单晶PERC电池和0.6GW单晶组件。

    #p#分页标题#e#

    李振国透露,5年时间,隆基股份已经建立起覆盖全球各区域的营销网络,在日本、北美、澳洲、欧洲、中东等16个国家和地区布局了海外子公司和办事机构。

    《中国科学报》 (2019-10-24 第6版 专题)

  • “零饥饿”目标面临“隐性”挑战

     
     
    “零饥饿”目标面临“隐性”挑战  
     

    图片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官网

    10月16日是第39个世界粮食日,主题是“行动造就未来,健康饮食,实现零饥饿”。回顾近10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这是首次将饥饿问题与健康饮食联系在一起,这意味着“零饥饿”不仅仅是应对饥饿问题,还要保证人体获得充足的营养。

    自2015年起,全球饥饿人口连年增长,打破了此前连续10年减缓的态势。联合国等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全球面临食物不足困境的人数达8.216亿,每9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在挨饿。

    饥饿不仅是粮食问题,还受环境、经济等多重因素影响。如何应对全球粮食危机,实现“零饥饿”,《中国科学报》邀请粮食作物研究人员、政策研究专家共商技术、政策、制度融合发力之策。

    隐性饥饿更应引起重视

    2019年度《全球食物保障及营养问题现状》报告显示,全球饥饿人口数量连续3年增长,已经由2015年的7.85亿人增至2018年的8.22亿人。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长樊胜根博士告诉《中国科学报》,导致饥饿现象加剧的原因错综复杂,但区域冲突和气候变化是主要推手。目前,多达18个国家、近7400万人深受冲突的影响,而且冲突容易导致饥荒问题。此外,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全球变暖会影响食物生产和多个自然系统,而不健康的膳食习惯和不可持续的食物系统也在不断地威胁着人类健康和地球环境。

    在全球范围内,大量的儿童和成人同时面临营养不良的多重负担:营养不足(饥饿)、微量营养素缺乏(隐性饥饿)和肥胖。据统计,1.49亿儿童发育迟缓,身高不足;6.72亿成年人肥胖。人类需要同时解决“吃不饱”和“吃不好”的问题。

    自2009年起,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作物营养强化项目副主任张春义,负责协调组织全国范围内30余家相关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专家组成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团队,针对中国人群尤其是贫困人口的微量营养素缺乏问题开展相关研究,并取得了重要成果。

    张春义表示,造成营养不良的原因复杂,但所有形式的营养不良均呈现一个共同特点,即食物生产不适应营养需求,膳食结构不当。

    值得注意的是,饮食多样性不足导致的微量营养素缺乏与儿童发育迟缓(身高体重比低)率升高有关,这甚至可能造成永久性的儿童认知损伤。

    目前,张春义课题组的研究区域由偏远落后地区扩展到城市,研究对象由水稻、小麦、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扩展到蔬菜。研究人员发现,贫困地区的隐性饥饿问题更严重,但城市也存在隐性饥饿。调查数据显示,隐性饥饿人口数量没有减少。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粮食安全的重点在保障数量,并未把营养纳入粮食生产的指标。“以前来不及关注营养,现在我国的粮食问题逐步向隐性饥饿转移,研究人员应该关注作物营养品质,解决粮食配置不合理的问题。”张春义说。

    改造食物系统

    樊胜根认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全球齐心协力,改造我们的食物系统,推广健康膳食。

    近期,《EAT—柳叶刀报告》强调,膳食结构转变包括全球对水果和蔬菜等健康食物的消费增加,同时,添加糖和红肉等食物的消费减少。实际执行过程中,还要因地制宜,不同国家的健康和可持续膳食并不相同。

    但是,该报告指出的膳食方法对大多数穷人来说是负担不起的。这一膳食方案的成本超过了15.8亿人的家庭人均收入。

    樊胜根表示,营养补充剂是解决隐性饥饿的办法之一,但相比之下,通过粮食补充营养更经济。降低营养密集食物的价格应该被列为优先政策。

    “对于粮食作物来说,营养品质和产量的矛盾不存在。”张春义说。

    土壤利用与环境变化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朱春梧也表示,全球气候变暖后,一些地区表现出适宜农作物生存的态势,比如我国的东北地区耕作期延长。同时,极端气候导致的农作物减产或绝收事件增多。但从生产技术和土地资源来看,全球的粮食生产能力能够解决饥饿问题。

    作物营养强化是解决之道

    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希望通过作物营养强化,即通过农业技术手段筛选、培育、评价和推广富含微量营养素的营养强化作物新品种,寻求营养失衡和营养不良的解决之道。

    张春义课题组从2007年开始就投入到叶酸营养强化的研究中,希望能培育出高叶酸含量的农作物。

    #p#分页标题#e#

    他介绍,不同于转基因农作物,研究人员采用分子标记的办法,从农作物中挑选叶酸含量高的自交系,找到控制叶酸积累水平的基因,并通过基因组测序技术和关联分析锁定导致表型的这些变异,用于农作物改造。

    2014年,张春义课题组通过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团队合作,终于育成了高叶酸的鲜食玉米品种。

    “培育这样一个新品种通常需要8~10年,但这只是万里长征一小步,从产业链角度看,营养强化的农作物端上餐桌,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张春义说。

    的确,技术上可以提高某些营养素的含量,但新品种的育成不等于隐性饥饿的消除,公众并不知道这些营养强化食品的存在,也不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身的食品。

    朱春梧介绍,不同群体缺乏的营养素不同,现阶段应该进行科普,告诉大众营养素缺乏的危害以及如何防范。目前,日本、新加坡等部分发达国家已在食物上标注热量和营养成分表,指导受众科学选择,值得借鉴学习。

    “最重要的是鼓励跨部门合作和行动,引入医疗机构,进行健康科普,保障居民体检的效率和质量,形成居民健康数据库,为制定全民健康饮食方案提供一手资料。”朱春梧说。

    此外,樊胜根认为,应该鼓励先进作物育种技术、农业生产技术全球性流动。他举例,中国在消除饥饿和营养不良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儿童发育迟缓率从2000年的18%降至2013年的8%。

    “中国的科研可以在方法和数据上更加全球化,并且增加与非洲、拉美和南亚国家的科研合作机会。同时,研究工作也应以减少全球饥饿和营养不良为愿景。”樊胜根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就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答记者问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就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答记者问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就
    印发《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大授权力度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通知》答记者问

    近日,财政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大授权力度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通知》(财资〔2019〕57号,以下简称《通知》),已于9月23日起正式施行。就此,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回答了记者提问。

    一、问:请介绍一下《通知》出台的背景?

    答: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财政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出台了相应管理制度,充分赋予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自主管理权限,提高了科研人员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但部分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反映,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的国有股权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突出体现在:一是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的国有股权转让、对外投资等事项,需要按权限逐级报财政部审批或者备案,产权登记事项需报财政部办理,链条较长;二是与科技成果转化有关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比较分散,不利于全面掌握和理解执行,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针对上述问题,财政部在广泛调研和座谈的基础上,结合中央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际,坚持问题导向,研究出台了《通知》。

    二、问:《通知》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通知》在原已下放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的国有股权管理授权力度,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有关国有资产全链条管理,支持和服务科技创新。一是加大授权力度。按原规定,中央级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形成国有股权的转让、无偿划转或者对外投资等事项,需要按权限逐级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审批或者备案;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成立企业的国有资产产权登记事项,需要逐级报财政部办理。为缩短管理链条,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效率,《通知》将原由财政部管理的上述事项,授权中央级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的主管部门办理。二是整合现行规定。现行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涉及资产配置、使用、处置、评估、收益等环节管理规定。为了使科研人员通过一个文件全面掌握科技成果转化有关的国有资产管理要求,《通知》整合了科技成果转化涉及的国有资产使用、处置、评估、收益等管理规定。在资产使用和处置方面,中央级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自主决定科技成果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不需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审批或备案;在资产评估方面,科技成果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由单位自主决定是否进行资产评估;在收益管理方面,科技成果转化获得的收入全部留归单位,纳入单位预算,不上缴国库。

    三、问:《通知》对科技成果转化有关国有资产管理授权后,如何做到有效监管?

    答:为加强授权后对科技成果转化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监督,做到放管结合,《通知》分别明确了财政部、主管部门、中央级研究开发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监管职责。一是财政部将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监督,督促改进发现的问题,实现有效监管。二是明确中央级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主管部门的主体责任,要求加强对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形成国有股权的管理,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内控和风险防控机制,加强监管约束。三是要求中央级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建立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按规定进行公示,接受监督,并对串通作弊、暗箱操作等低价处置国有资产的,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四、问:地方应如何贯彻落实《通知》?

    答:根据现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通知》明确了中央级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授权规定。为促进地方科技成果转化,《通知》要求地方财政部门将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科技创新作为重要职责,落实授权精神,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产业转型、科技创新等实际需要,制定具体规定,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同时,鼓励地方开拓创新,探索符合科技成果国有资产特点的管理模式。

     

     

    更多阅读

     

    财政部:加大授权力度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p#分页标题#e#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意见答问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意见答问  
     

    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就《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答记者问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就《意见》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意见》出台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答:一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来,习近平总书记就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做出批示指示,强调高等学校必须坚持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是书写奋进之笔、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迫切要求。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二十八次全体会议召开以来,高等教育战线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以“奋进之笔”为总抓手,出台“新时代高教四十条”、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迫切要求持续深化教育教学制度改革,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保障。

    三是落实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的系统部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工作主旋律,通过深化教育教学制度改革、引导教师潜心育人、严格教育教学管理、加强组织保障,全面提升本科教育教学,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问:《意见》在严格教育教学管理方面提出哪些具体举措?

    答:高等教育要适应世界潮流和时代变化,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加快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意见》围绕严格教育教学管理,提出四个方面具体举措。

    一是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形成“三全育人”工作格局。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充分发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思想政治理论“金课”,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建设一批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高校。

    二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刻苦学习。坚持学生中心,将严格管理与精心爱护相结合,通过科学合理设置学分总量和课程数量,提高学生自主支配学习的时间比例,探索建立书院制等学生管理模式,引导学生多读书、深思考、善提问、勤实践,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和学习兴趣。

    三是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课程体系整体设计,通过实施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提高课程建设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通过改进实习运行机制,优化实习过程管理,建设共享型实习基地,提升实习效果;通过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加大科研项目和科研基地向学生开放力度,统筹规范科技竞赛管理,强化科研育人;通过完善教材建设体制机制,支持和鼓励高水平专家学者编写优秀教材,充分发挥教材育人功能。

    四是严把考试和毕业关。完善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建立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坚决取消“清考”,严肃处理各类毕业设计(论文)学术中的不端行为,严格毕业要求,严把学位授予关,健全人才培养质量过程监管制度。

    问:《意见》在深化教育教学制度改革方面哪些举措?

    答:质量提升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高等学校要把质量文化当作推动大学不断前行、不断超越的内生动力,推动高等教育“质量革命”,打造高等教育“质量中国”品牌。《意见》围绕深化教育教学制度改革,提出四个方面具体举措。

    #p#分页标题#e#

    一是完善学分制。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质量和数量,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余地的教学制度。通过支持高校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建立与学分制改革和弹性学习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完善学分标准体系,严格学分质量要求,建立学业预警、淘汰机制,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实现以学分积累作为学生毕业标准。

    二是深化高校专业供给侧改革。按照专业建设“小逻辑”服从国家发展“大逻辑”的要求,通过加快构建自主性、灵活性与规范性、稳定性相统一的专业设置管理体系,深入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实施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带动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内涵提升。

    三是完善学士学位制度。通过设立辅修学士学位,推行辅修专业制度,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开展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项目,为学生提供跨学科学习、多样化发展机会;实施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促进不同特色高校协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四是全面推进质量文化建设。完善专业认证制度,有序开展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的本科专业三级认证工作,建立以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学院本科教学评价、专业评价、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为主体的全链条多维度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将质量意识、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质量管理等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内化为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推进质量革命,树立质量品牌。

    问:《意见》在引导教师潜心育人方面提出哪些具体举措?

    答:高校教师的第一身份是老师、第一工作是教书、第一责任是上课,要引导老师努力做到政治过硬、业务精湛、育人高超、技术娴熟,主动承载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意见》围绕引导教师潜心育人,提出了四个方面的举措。

    一是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基层教学组织是夯实人才培养工作的组织基础。通过加强教研室、课程模块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制定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激发基层教学组织活力。

    二是完善教师培训与激励体系。加强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重点面向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开展岗前和在岗专业科目培训,提升教学能力。鼓励高校为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设立荣誉证书制度,鼓励社会组织对教师出资奖励,营造尊师重教良好社会风尚。

    三是健全助教岗位制度。通过明确助教岗位职责要求,完善选拔、培训、评价、激励和反馈的全流程助教岗位管理制度,不断强化助教队伍建设。

    四是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突出教育教学业绩在绩效分配、职务职称评聘、岗位晋级考核中的比重,明确各类教师承担本科生课程的教学课时,切实落实教授全员为本科生上课的要求,推动教授到教学一线为本科生讲授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

    问:《意见》在加强组织保障方面提出哪些要求?

    答:《意见》围绕加强组织保障,提出两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一是加强党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领导。地方党委教育工作部门、高校各级党组织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要求,加强对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领导。各级领导干部、广大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投入教育教学工作,深入党建和思政、教学和科研一线,切实把走进学生、关爱学生、帮助学生落到实处。

    二是完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机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增强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明确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总体目标、重点内容、创新举措、评价考核和保障机制,加强政策协调配套,调整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加大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投入力度。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澳门金沙网站,澳门金沙官方网_官方网址
澳门金沙网站,澳门金沙官方网_官方网址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58

粤126347231号